跳到主要內容區

伊斯蘭的信仰與生活

Beliefs and Daily Lives in Islam

2024年65

國立宜蘭大學國際事務處於113年6月5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張景安教授蒞校進行「伊斯蘭的信仰與生活」專題演講。該場演講為同日上午國立宜蘭大學「穆斯林祈禱室」友善環境授證暨啟用儀式慶祝活動之一環,活動並邀請本校陳威戎學術副校長蒞臨開場。

陳威戎學術副校長在致詞時,除了強調期望能透過穆斯林祈禱空間的建置,落實尊重多元外,並表示瞭解是消除偏見與尊重的開始,期望大家能藉由本日的伊斯蘭文化之相關演講,重新認識伊斯蘭教與穆斯林。

接著張景安教授分享伊斯蘭文明的起源、穆斯林的生活守則,並以一般大眾對於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種種刻板印象為楔子,透過政治與國際關係的介入等分析視角,以期消除聽眾對於伊斯蘭教及穆斯林之誤解。

   張教授表示,伊斯蘭教為世界三大一信教信仰之一,信仰人口龐大。在台灣,多數人一聽到「伊斯蘭教」或「穆斯林」,往往容易聯想到「中東」。但其實目前全球人口數最多的穆斯林國家為印尼;且根據可信數據推算,法國的穆林斯極可能在2057年成為優勢族群。

儘管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含移工)已達30萬,且政府在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之餘,也積極促進友善穆斯林環境,但台灣民眾對於伊斯蘭及穆斯林文化,卻不甚熟悉。例如多數人對於穆斯林,除了有不吃豬肉、女性覆頭巾、男性可娶四位妻子等認知外,還可能存在「伊斯蘭教是不文明的」或是「穆斯林等於恐怖份子」的誤解。

對此張景安教授除了就相關誤解產生的脈絡與當代數起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宗教戰爭或衝突等背景進行介紹外,也重新帶領聽眾回到「伊斯蘭」一詞的起源及意涵。張教授強調,「伊斯蘭」一詞在阿文裡是إسلام,就其字根來看,具有「和平」(سلام)或「投降於真主或屈服於阿拉」(استسلام)之意。

則,何以大眾會產生「伊斯蘭教是不文明的」或「穆斯林等於恐怖份子」的誤解?張教授表示,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成為當代全球聖戰的濫觴,在此之前,伊斯蘭世界已有數世紀沒有「聖戰」的出現。而後美國中情局介入,創造出此符合政治利益的說法。此或為大眾對「伊斯蘭」、「穆斯林」產生誤解的源由之一。其實,除了宗教與恐怖主義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外,是哪些國家定義「恐怖分子」也頗為值得深思。

  另外有關大眾對於伊斯蘭法的印象或伊斯蘭教的禁忌,有些其實並非來自伊斯蘭教的規定,而是當地習俗,但卻用伊斯蘭的律法加以解釋,例如女性割禮或榮譽殺人等。另外,不食豬肉與創教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環境有關;戴頭巾與《古蘭經》中有關兩性的穿著規範有關;且不只女性,男性也受到穿著的規範。至於遮住身體的哪些部分,則與對宗教的詮釋有關。

  在Q&A環節,本校印度籍學生方萬新(ZAFAR WASIM)分享身為穆斯林在台灣所遭遇的困難與應變方法;何正義老師分享與穆斯林的相處經驗,認為其愛好和平,不喜計較。最後張景安老師以介紹「穆罕默德和阿里的關係」、穆斯林的禮拜(主麻日)何以設定在週五等較輕鬆的話題做為本日活動的結尾。不少師生表示,參加這場演講相當有意義,深化了其對於伊斯蘭文明與中東社會的認識。

與會者合影

 

陳威戎學校副校長致詞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張景安教授蒞校演講「伊斯蘭的信仰與生活」

張景安教授蒞校演講

瀏覽數: